以先锋之姿建交通枢纽名城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无锡市交通运输局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浏览量:59 发布者:

在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无锡市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城抱湖、河抱城,滨江通海、路网纵横,勾勒出生生不息又韵律独特的城市脉动。

自古便坐拥河道纵横、港湾密布的水陆交通网的无锡,近年来加快构建大枢纽、大通道、大网络、大循环,交通骨架不断舒展、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我们牢记‘开路先锋’使命,让纵横交错的交通脉络串联起锡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无锡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俞刚表示,将以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为起点,再接再厉、踔厉奋发,奋力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探索无锡路径、贡献无锡力量。

立体交通

撑起高质量发展“骨架”

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这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无锡的最新定位,也标定了今后10年这片土地的奋斗方向。而一张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已为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夯实基础。

无锡凭借区位优势,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公路成网、铁路贯通、巨轮远航、飞机翱翔。

五年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宜长高速公路、常宜高速公路以及锡澄、锡宜、苏锡首条快速通道相继通车……“五纵五横三联”高速公路布局加速成型,区域骨干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无锡江阴由此迈入“高铁时代”、融入沪宁“1小时交通圈”;锡澄轨道交通S1线通车,构筑了锡澄“半小时通勤圈”;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轨道交通S2线开工建设,“苏锡常小圈”融入“长三角大圈”,绘就轨道上的都市生活新图景。

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其沿岸曾见证无锡民族工商业率先崛起的辉煌。今天,这座因水运而兴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苏南运河无锡段航道“三改二”疏浚工程完成,2000吨级船舶全线畅行,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等“小快灵”工程加快实施,“水运无锡”启新程。

苍穹之上,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无锡硕放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累计运行航线81条;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开航,“双机场”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内畅外联

激活区域发展优势

清晨,阳光穿过云层,给“易航蓝天01”轮的甲板镀上金边,这艘满载着无锡本土生产的小天鹅家电、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产品的河海直达集装箱船,从无锡新安港出发,驶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随后将货物出口到全球各地。

与此同时,在无锡(江阴)港,大型货轮在港口停靠,集装箱成排堆放,桥吊高耸林立,申夏港区5号、6号码头的引桥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

借运河之利,无锡自元代起跻身江南地区漕运中心,米布丝钱四大码头曾冠绝一时。历经多次改造,通过航道升级、桥梁改建及系统治理,曾经的黄金水道成为集经济、交通、人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明样板航道。

近年来,无锡围绕主干航道“二横五纵”格局推进“六航齐治”,“进度条”不断刷新,民生物资更加高效地通江达海。

陆上,中欧班列“钢铁驼队”从太湖明珠出发,驰骋亚欧大陆,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送去洗衣机、电动汽车、聚酯切片等产品。

近年来,无锡开通并稳定运行中欧(亚)接续班列,开通苏南地区首趟“中吉乌”通道班列;成功始发笼车国际国内联运班列,打造长三角地区商品车集散中心;加密海铁联运班列,落地全省首个“海铁前置箱基地”,顺利完成江苏省内中欧接续班列首单本地通关业务,无锡南站、西站实现“天天班”运营。

锚定“枢纽+通道+网络+服务+产业”全链协同,无锡持续提升硕放机场、无锡(江阴)港、无锡西站枢纽能级,全域型航空货运枢纽、国际化铁路物流中心、组合式港口集群格局已初步形成;大力实施多式联运、多港联动,落地上海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无锡中心,铁路货运实现“五线齐发”,无锡制造“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更稳。

城市公交

多元化服务实现双赢

“过去,从地铁站到医院门诊要走15分钟,巴士邻居(医路通)江大附院站启用以来,无人驾驶微巴直接把我从地铁站口送到医院门诊大楼。”无锡市民张阿姨为无锡公交首个多维医养综合服务平台点赞,该平台为乘客提供“家门—车门—院门”的一站式便捷就医服务。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无锡着力优化高品质、多元化交通服务供给,调整市区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在省内率先实现公交、地铁“一码通行”,新增学生、老龄年票月票同步享受换乘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换乘设施衔接率达68.3%,城市主要片区实现地铁全覆盖。

公交既要保障民生出行,又要满足差异化需求。近年来,无锡聚焦园区、社区、商区、校区、景区、两站一场等出行需求,推出“常规+定制+网约”的公交服务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聚焦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开通公交进小区、园区、企业等服务线路;结合季节特点,围绕商圈、景区、集市以及学校、医院等客流实际,打造主题车厢、开通特色专车;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定制放大版电子站名表,在车上增设无障碍设施……公共交通走出一条多元融合的发展之路,正逐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