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十高铁全线隧道贯通:秦巴山脉“穿针引线”,鄂陕通道加速成型
近日,随着湖北十堰郧西县境内胡家院隧道顺利贯通,西(安)十(堰)高铁全线42座隧道全部实现洞通,标志着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交通大动脉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通车时间有望较原计划提前。
“地质博物馆”里的毫米级攻坚
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胡家院隧道全长4456米,最大埋深200米,地处秦岭南麓与武当山北坡交汇的断裂带,施工区域岩层破碎、裂隙水丰富,单日最大涌水量达1.2万立方米。建设方中铁隧道局采用“超前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双保险技术,对1500米软弱围岩段实施“微台阶法”开挖,将每循环进尺控制在0.6米以内,配合“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动态调整支护参数。“我们为隧道植入2000余个监测传感器,实时反馈围岩应力变化,确保沉降控制在5毫米安全阈值内。”项目总工张磊介绍,该隧道较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贯通。
鄂陕段同步冲刺“最后一公里”
据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十指挥部披露,陕西段路基、桥梁工程已完成99%,无砟轨道铺设完成35%,商洛西、山阳等4座新建站房主体结构封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在湖北十堰,武九客专湖北公司十堰指挥部指挥长高军表示,湖北段无砟轨道已完成37公里(占总量的45%),郧西站房金属屋面施工过半,接触网支柱组立完成80%,12月将启动全线铺轨作业。
“智能建造”赋能生态高铁
针对秦巴山区生态敏感特性,项目团队创新应用“隧道洞渣资源化”技术,将开挖的120万立方米碎石加工成级配骨料,用于路基填筑和混凝土生产,减少弃渣场占地80亩。在汉江流域段,采用“悬臂掘进机+湿法作业”穿越水源保护区,配备TSP粉尘监测系统,实现施工废水零排放。“我们开发了BIM+GIS数字化管控平台,整合地质、进度、安全等12类数据,确保建设与环保同步推进。”西十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李强说。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西十高铁全长255.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西安至十堰将缩短至1小时,对完善西北高铁网、带动秦巴山区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隧道群的全面贯通,这条串联秦岭生态屏障与汉江经济带的黄金走廊正加速崛起。
(来源: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十高铁建设指挥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