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赋能陕西高铁建设:毫米级精度绘就立体交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03 来源:国铁路网整理 浏览量:416 发布者:

从黄土高原到秦岭腹地,智能建造技术正重塑西北高铁建设格局。记者近日走访陕西多条在建高铁项目发现,5G监控、BIM模拟、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推动西延、西康、西十等高铁线路建设效率与安全系数双提升,为革命老区振兴和秦巴山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零爆破”穿越敏感区:智能装备破解世界级难题

在西延高铁新尚家沟隧道施工现场,悬臂掘进机正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精准铣挖岩体。这个与既有包西铁路隧道最小间距仅28米、需下穿南泥湾机场跑道的“心脏地带”,施工团队采用“5G+智能液压台车”组合方案,通过实时监测200余个应力传感器数据,将施工振动强度控制在0.5毫米/秒以内,较传统钻爆法降低90%风险。“单循环作业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4小时,效率提升50%的同时实现‘零沉降’目标。”中铁二十一局项目负责人何学东说。

在二十里铺特大桥连续梁施工中,132个智能传感器组成“数字神经网络”,实时反馈温度、应力等参数,配合自动喷淋养护系统,使128米跨度连续梁合龙精度达到0.3毫米,较传统工艺提前15天完成。技术管理人员钟泽华表示:“机械臂+物联网的组合,让每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效率提升40%。”

“数字孪生”贯穿全周期:碰撞问题归零施工

西十高铁蓝田站建设现场,BIM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站房正在云端运行。中铁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李欣介绍,通过三维建模提前模拟管线排布,施工团队解决了500余处专业碰撞问题,避免返工损失超2000万元。在商洛西站,AR眼镜辅助的钢结构安装系统,将构件定位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较传统测量方式效率提升3倍。

智能建造的“规模效应”在轨枕生产领域尤为显著。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内,6名工人操控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机械臂自动抓取箍筋、激光导航模具转运,实现每日1600根双块式轨枕的毫米级精度生产。“每根轨枕的18项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区块链平台,实现从原料到铺轨的全生命周期溯源。”总工程师吴振兴指着跳动的大屏数据说,该厂已累计生产46万根轨枕,支撑起西康高铁94.4%桥隧比下的轨道精度需求。

“智造矩阵”重塑产业链:革命老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延榆铁路榆林制梁场内,智能钢筋加工设备正以0.1毫米精度裁切箍筋,切丝凿毛喷涂机器人同步完成梁体预处理。这个通过国家智能建造认证的制梁基地,通过“BIM+物联网”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使每孔箱梁生产周期缩短至5天,人工成本降低71%。项目经理师保磊透露:“智慧管理中心可实时追踪783孔箱梁的生产进度,确保延榆高铁2028年通车时全线轨通。”

据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统计,陕西5条在建高铁累计完成投资1062亿元,其中智能建造技术投入占比达18%。随着西延高铁年内通车,西安至延安的时空距离将压缩至1小时;到2026年,西康、西十高铁建成后,关中平原与秦巴山区的经济联动将更加紧密。“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智能化,陕西高铁正以‘中国智造’标准,构建起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考来源: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中铁二十一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