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掘进过半 超大直径盾构技术创多项国内纪录
7月31日,随着“蜀安号”盾构机刀盘突破5190米掘进里程,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施工进度正式过半。这座国内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以多项技术创新突破城市复杂环境下的高铁建设难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10公里“地下长龙”穿越城市“心脏”
蜀安隧道位于成渝中线高铁简州站至成都站区间,全长10.38公里,最大埋深62米,采用“盾构法+明挖法”组合施工。隧道穿越成都主城区,沿线密布居民区、商业中心及21条既有交通干线,与地铁7号线、18号线、成渝高速等立体交叉,对地表沉降控制要求达毫米级。“这相当于在‘豆腐’里打洞,既要保证盾构机稳定掘进,又要确保地面建筑‘零感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公司成渝中线指挥部指挥长王学生介绍,项目团队通过智能掘进系统提前扫描地质结构,结合自动化监测平台实时反馈数据,动态调整掘进参数,成功实现“零沉降”穿越风险源。
双盾构协同作业刷新行业纪录
隧道施工采用两台直径14.5米的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蜀安号”与“成渝号”分向掘进。其中,“蜀安号”首创“超浅覆土大分体始发”工艺,在覆土厚度仅3.5米的极端条件下完成西南地区首例14米级盾构分体始发,填补区域技术空白;“成渝号”则攻克受限空间组装难题,以41天完成大盾构组装调试,创造全国新纪录。两台盾构机均配备智能导向、管片自动拼装等系统,单日最高掘进18米,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40%。
技术赋能打造“智能建造”标杆
针对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项目团队研发“高压气垫+泥膜保压”复合技术,有效控制盾构机刀盘结泥饼问题;创新应用“管片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将隧道成型质量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此外,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对127处风险点实施“一隧一策”精准管控,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双达标。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关键段落,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使成渝双核通行时间缩短至50分钟。蜀安隧道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技术向复杂城市环境纵深挺进,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参考来源: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