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防汛自动检测报警系统 硬核技术 汛来有备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作者:马 鑫 杨新飞 李文郁 浏览量:188 发布者:
5月,粤湘琼三省已全面入汛,降雨量预计同比增长20%。面对繁忙的运输组织及严峻的防洪防汛形势,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关口前移、科技赋能,构建起“天眼巡航、地网联动、立体防控”的现代化防洪体系。
 
  从北斗位移监测系统到无人机立体巡查,从智能报警系统到卫星电话……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一套防洪防汛自动检测报警系统,为防灾减灾筑起一道牢固的铁路科技防线。
 
  北斗位移监测系统:每20秒自动采集数据,精度达毫米级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山区气候多变等实际,广州局集团公司引入北斗位移监测系统,通过预埋位移探测针和卫星报警装置,对焦柳铁路沿线山体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
 
  “山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北斗位移监测系统的法眼。”张家界工务段路基科助理工程师康息银介绍。
 
  据悉,该系统每隔20秒自动采集一次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一旦监测到山体有异常位移,报警信息将立即推送至相关人员,为应急处置赢得黄金时间。该系统安装6年多以来,该区段未发生一起因山体位移引发的事故,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传统监测的局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检测应用方面的长足进步,广州局集团公司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利用AI技术实现自动识别山体滑坡、落石等灾害,走出一条“减轻作业强度、提高监控效率”的新路径。
 
  该局集团公司根据隧道口山体滑坡等风险隐患,设计了“边端快速识别+云端精准判识”的协同架构,开发出铁路地质灾害视频智能报警系统,实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实时报警,保障行车安全。
 
  目前,广州局集团公司已安装部署617套该系统设备,覆盖41条线路,昼间识别率超95%,识别精度较传统手段提升20%,大幅降低了人工巡检的强度与风险。
 
  无人机飞行小组:线路运维效率提升6至8倍
 
  当前,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让防洪巡查如虎添翼。
 
  5月6日,永州工务段衡阳南路桥车间衡阳南路桥维修工区职工陈兵华与朱俊旭组成飞行小组,对湘桂线衡阳湘江特大桥开展高空巡检。无人机从空中俯拍、侧拍,通过多角度影像捕捉桥墩、排水沟等设备状态。
 
  “过去跋山涉水一身泥,现在只需操控无人机,检查效率提高了数倍。”陈兵华说。3月份以来,该小组累计完成30余个重点地段的无人机巡检,用特有的视角守护铁路运输安全。
 
  科技运用持续打破地形桎梏。近日,在武陵山脉的深山河谷中,一艘无人测量遥控船正穿梭在铁路桥桥墩间。怀化工务段检查验收室检查组技术员周泓宇紧盯遥控器屏幕,通过定位系统与测深仪,实时采集桥墩周围的水深与冲刷数据。
 
  “以往测量一座500米大桥需5人耗时4小时,现在无人测量遥控船20分钟就能完成,线路运维效率提升6至8倍。”周泓宇介绍。
 
  入汛以来,该段利用无人测量遥控船累计完成了77座桥梁的“体检”,精准排查墩台埋深不足、墩台基础掏空等隐患,为病害分级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卫星电话:通话延迟控制在30至50毫秒,实现实时传输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近日,海南环岛高铁东段基站迎来“科技防洪”的应急考验。海口综合维修段海口通信车间海口高铁通信工区接到应急指令后,在20分钟内架设好布控球、启动卫星电话,比以往效率提升20%,成功将现场的音视频实时回传至该段应急指挥中心,通话延迟控制在30至50毫秒,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
 
  防灾减灾,关键是坚持源头预防。广州局集团公司管内已逐步推广使用的拉线触发式边坡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沿线设备将相关系统串联起来,形成了信息共享、共同研判、合力共为的防灾减灾局面。
 
  科技赋能永无止境,从“人防”到“智防”,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广州局集团公司正用硬核科技回答时代考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