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伤“迎春曲”

发布时间:2025-03-25 来源: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作者:刘乐乐 李婷婷 赵 鑫 浏览量:201 发布者:
3月17日中午,辽宁大地乍暖还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当、当当……”在沈大线316公里600米处,超声波钢轨探伤仪的作业声和探伤锤的敲击声,奏响了独特的“迎春曲”。
 
  近期温差变化较大,鞍山工务段组织探伤车间重点对道岔、钢轨焊缝部位等线路薄弱处所进行探检,确保线路设备运用安全稳定。当天,来自该段探伤车间探伤一工区的12名作业人员正在进行钢轨探伤作业。
 
  探伤一工区工长李洪辉手持通用探伤仪,熟练地利用探头对轨底、轨底角、轨腰、轨头狭小区域及圆弧部位逐一进行细致扫描。随着探头一寸一寸地移动,李洪辉双眼紧紧地盯着仪器屏幕上的波形变化。“沈大线行车密度较大,经常有重载货车通过,钢轨容易出现伤损,一定要仔细观察,避免漏判。”他对身边的徒弟、“00后”探伤工韩忠伯叮嘱道。
 
  12时15分,一处钢轨在探伤时发出警报声。韩忠伯掏出钢板尺,双膝跪在钢轨旁,脸紧贴着钢轨,仔细检查相应位置的钢轨外观。为了更加准确地感受到探头与钢轨间的耦合状态,他干脆摘下手套,徒手作业。
 
  “故障已排除。”10分钟后,听到警报解除的韩忠伯终于抬起头,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焊缝伤损类型比较复杂,都是以毫米作为计量单位,师傅说了,一点都不能马虎。”年轻的他语气坚定。
 
  为确保探伤检查准确无误,作业期间,钢轨探伤工平均每天要走行5至7公里,对轨头、轨腰、轨脚等部位进行细致探测,每一个钢轨焊缝处至少要检查两遍。遇到异常波形时,他们还要蹲在钢轨旁,用小镜子查看轨底有无伤痕,或者趴在冰冷的轨枕上,用眼睛仔细查看,用仪器反复核查,不漏掉任何一处钢轨隐患。
 
  “就剩下100米线路没有探检了,大家再加把劲!”李洪辉用力搓了搓手,大声喊道。13时30分,近两个小时的“天窗”作业顺利结束,探伤工们累计完成道岔探伤3组、线路探伤12.28公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