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站蝶变:中部开放“钢铁新引擎”
8月6日,75192次中亚专列从武汉香炉山站缓缓驶出,满载51个汽车散件集装箱奔向哈萨克斯坦。这趟实现“直接报关、无需中转、一票出海”的班列,不仅标志着湖北诞生第二大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更折射出中部地区在开放型经济赛道上的加速奔跑。
从“中转节点”到“始发枢纽”,香炉山站的蝶变不是偶然。武汉新港海关主动对接各方、量身定制监管方案,中铁集装箱组建专班全程护航,湖北铁路集团打通多式联运梗阻…… 这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生动诠释了“系统观念”的实践力量。当不同主体围绕“高效通关、便捷发运”目标形成合力,便催生了“无缝对接”的物流新生态,为班列开行筑牢了制度保障。这种政企联动、部门协同的“湖北模式”,正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鲜活注脚。
效率革命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过去水路集装箱需短驳至吴家山站,耗时增加2至3天且成本攀升;如今香炉山站“直通”模式,让运输时间缩短1至2天、综合成本降低约15%。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物流账,更是竞争力账——汽车零部件从生产到交付中亚客户的周期大幅压缩,订单交付率与市场响应速度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湖北造”叩响国际市场的底气。这种“降本增效”的乘法效应,正让更多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轻装上阵。
站在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维度,香炉山站的升级更具深远意义。与吴家山站形成的“双核驱动”格局,让武汉作为中部物流枢纽的辐射力显著增强,鄂东、鄂南及周边省份由此获得更便捷的出海通道。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既是湖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关键落子,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具体实践。当高端装备、农产品、电子产品等“湖北造”通过钢铁驼队驶向全球,中部地区不再是开放“腹地”,而是联通内外的“前沿阵地”。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香炉山站的实践证明,打通国际贸易“最后一公里”,既要硬件设施的“硬联通”,更要制度机制的“软联通”。从长江黄金水道到中欧班列干线,从多式联运创新到通关便利化改革,每一步突破都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随着中欧班列网络持续完善,香炉山站必将成为中部地区连接世界的“黄金支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这座年轻的始发站将与无数开放平台一道,以钢铁臂膀架起合作之桥,让更多“中国智造”“中部精品”走向全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书写更多“货通天下”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