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道+微循环”让偏远村庄因路而兴
青甘快速通道持续加密,青川通道等级不断提升,青新交通主轴基本形成,青藏干线通道基本贯通,省际交通骨干网不断织密;500座轻型化便民桥建成,惠及30万农牧民;“五个1号”“十座山”等精品交旅融合项目,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以来,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构建“大通道+微循环”立体交通网络。
预计到今年年底,青海“十四五”期将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全省公路总里程达9.3万公里,打通10条省际高速公路通道。
将交通运输作为优先保障领域
作为西部经济薄弱省份,资金短缺是制约青海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青海省将交通运输作为优先保障领域,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交通项目建设,建立省级领导包联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交通项目建设、大力化解交通存量债务等一系列措施,省直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项目前期工作。
聚焦区位优势,青海省际快速通道加快贯通,“十四五”以来建成黄瓜梁至茫崖、加定至海晏、麦秀至赛尔龙等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加快推进扁都口至峨堡、小沙河至宁缠垭口等瓶颈路段建设,首次打通新疆若羌方向对外高速公路通道,新增甘肃永登、玛曲、碌曲、临夏方向省际高速公路通道。
与此同时,省际“毛细血管”持续畅通,青海相继建成玉树至四川石渠、杂多至西藏聂荣、建设桥至四川色达等普通国省道省际通道,有序改造甘德下藏科至甘肃、囊谦尕尔寺至西藏等农村公路省际出入口,加快建设安巴拉山口(川青界)至歇武、班玛至友谊桥(青川界)、囊谦至娘拉(青藏界)等普通国省道省际通道,公路等级、路况水平不断提升。
便民桥通到农牧民家门口
金黄梯田、碧绿水库,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的云谷川,在雪山映衬下形成“秋日碧玉”的视觉效果。河上,今年春季完工的云谷川河4号桥稳稳屹立,这是青海省第一个试点实施的“我家门口那座桥”项目。
云谷川河4号桥原为村民自建桥,去年汛期被洪水冲毁。随后,村民采用架管及木板搭建临时桥梁通行,但是只能行人无法行车,且安全隐患突出。湟源公路总段西宁公路段高效推进桥梁选址、建设,赶在今年汛期前,将新桥稳稳当当建起来。“以前过桥时格外小心,生怕发生意外。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不仅安全还能行车。”李家山镇大路村村民索明德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青海秉承交通为民宗旨,结合全省农业区、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和现状需求,实施500座“我家门口那座桥”专项民生工程。截至10月12日,500座便民桥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据估算,这些便民桥每年可减少农产品损耗8000吨,为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至2027年,全省计划三年建设1500座便民桥梁,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群众“出行难”,让便民桥成为真正的“连心桥”和“致富桥”。
交通线变风景线
今年8月,2025年第三届中国原子城同宝山登山大赛激情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徒步爱好者赏美景、品美食、登高望远,体验青海湖北岸同宝山的无限魅力。
得益于今年新建成的27.2公里同宝山旅游公路,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同宝山走红“出圈”。海北州交旅融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刘辉介绍,公路通车后,同宝山露营基地单日游客量超1.88万人次,刷新纪录,餐饮服务优先采购本地酸奶、牛奶、牛羊肉及酥油等食材,优先聘用本地群众在营地从事服务、环卫等工作,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十四五”以来,青海围绕“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公路主骨架,高标准打造“五个1号”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倒湖茶公路、翡翠湖旅游公路、同宝山至达玉五谷旅游公路通车,北龙山、拉脊山、同宝山等生态旅游风景道建成,推动“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
今年前三季度,青海接待游客5613.6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依托旅游公路带动的自驾游、骑行游、露营游等新兴业态约占45%,青海湖、北龙山、同宝山等交旅融合项目直接带动投资超350亿元,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新增就业岗位约2万个,许多偏远村庄因路而兴、因路而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