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应用研讨会——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与数字化转型论坛回顾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国铁路网 浏览量:143 发布者:

本次会议以“数智赋能·绿擎驱动·韧性提升·融合创新”为主题,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融合,旨在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韧性方向发展。会议吸引了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的400余位嘉宾、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参会,并云端汇聚了800多位线上参与者,生动展现了轨道交通行业凝聚共识、共创未来的强大向心力与发展活力。

大会现场

27日下午,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与数字化转型论坛如期召开,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流程与数字化部部长助理关吉瑞担任主持人,大约100名与会代表参加分论坛聆听报告。

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与数字化转型论坛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流程与数字化部部长助理关吉瑞

 

主题报告精彩回顾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集团数据治理专家组组长司学颖报告题目为《轨道交通客运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智化转型探索与应用实践》。中车长春轨道客车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关键成果包括:关键设备数字化率99%、工业设备上云率80%,制造工期缩短15%,生产效率提升20%,智能运维综合成本降低19.6%。形成“物理列车+数字列车”双交付模式,累计节约采购成本近2亿元,经验已推广至25家企业并参与制定4项行业标准,获工信部等10余项国家级认证。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集团数据治理专家组组长司学颖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技术总监戚华威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应用》。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技术总监戚华威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区域产品总监冯鼎报告题目为《新形势下智慧轨道交通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建设实践》。报告通过标准解读、实践案例分享、技术方案探讨等方面开展新形势下智慧交通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建设实践交流。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区域产品总监冯鼎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所所长刘文武报告题目为《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应用创新及智能监测》。报告围绕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打破了既有轨道系统的格局,其取消了传统点式支撑扣件,采用高分子材料对钢轨进行连续包裹支撑,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种弹性均匀的轨道结构,具有“减振+降轨旁或车内噪音+防杂散电流”三重功能展开。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所所长刘文武

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数智研究院院长崔庭琼报告题目为《多模态AI重塑城轨智能运维新生态》。报告深入剖析城轨智能运维行业的现实需求,探讨如何运用多模态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行业赋能。重点围绕中车城轨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实践案例,系统阐述如何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智能技术为支撑的运维体系。通过构建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平台,实现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提升运维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故障诊断模型,推动运维模式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

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数智研究院院长崔庭琼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部经理苏钊颐报告题目为《融合材料基因工程大数据技术的轨道交通数智化》。报告围绕“材料基因工程”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材料基因工程大数据技术更逐步在材料科学领域形成标准化和体系化。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虐化过程其实也是材料的虐化过程,因此材料基因工程大数据技术的延伸对轨道交通运载装备这类长寿命、高价值、社会影响强的基础设施类设备的运维及其数智化具有重要意义展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部经理苏钊颐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部长张欣萍报告题目为《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内容围绕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发展背景、发展成熟度模型,创新技术架构,相关新技术在典型场景下应用、未来发展的挑战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介绍。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部长张欣萍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波报告题目为《面向高速列车装备健康管理场景的时序大模型应用技术探索》。报告围绕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时序大模型在高速动车组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掩码重构预训练技术构建通用基础模型,解决工业数据负样本稀缺问题,并基于此开发无监督异常检测任务头和健康度评估任务头,显著提升对振动、温度等多源信号的故障预警与寿命预测能力;同时结合语言大模型构建运维智能体,实现从异常感知到维修建议生成、工单调度的闭环决策,推动运维效率提升。未来将向融合图像、声学等多模态数据的大模型演进,以攻克数据质量、可解释性及跨设备迁移等挑战展开。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波

本次论旨在为行业同仁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