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有形"到"无形"不变的是服务初心

发布时间:2025-10-26 浏览量:31 发布者:周运华

       自2025年10月1日起,纸质报销凭证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旅客本人在行程结束或者退票、改签业务办理之日起的180日内,可通过铁路12306或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硬板票上的盲文印记、软纸票上的红蓝纹路、磁介质车票的金属光泽,这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实体票据,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友们追忆往昔的载体——一张泛黄的硬板票可能见证了父辈的求学之路,一枚印着二维码的磁卡票或许记录了高铁时代的首次远行。

       当电子发票取代纸质凭证,看似是物理形态的消失,实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从提前印制到实时打印,从人工核验到数据互联,票据的每一次迭代都对应着铁路运营效率的跃升,更折射出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数字转型中的效率革命。电子发票全面推行本质上是公共服务领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生动实践。过去,旅客为打印报销凭证需在车站排长队,企业财务人员要逐张核验票据真伪,税务部门需投入大量资源监管流转过程;如今,通过铁路12306系统与税务平台的无缝对接,电子发票实现"开具-传输-查验-归档"全流程数字化。旅客在行程结束180日内即可线上办结开票手续,企业通过系统直接完成核验归档,这种变革不仅让出行更高效、报销更便捷,更从源头上杜绝了票据伪造、丢失等问题,为社会治理精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据测算,仅票据纸张消耗的减少,每年就能实现数万吨的木材节约,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细微处落地生根。​

       技术迭代下的温情坚守。数字化改革的真谛,在于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群体。铁路部门在推行电子发票的同时,保留行程提示单免费打印通道,正是对"数字鸿沟"的温情回应。对许多老年人而言,那张印着发车时间、检票口、座位号的纸质提示单,不仅是乘车的"导航图",更是消除出行焦虑的"定心丸"。而进一步优化人工窗口、设置老年专用通道、配备耐心服务人员的举措,更彰显了公共服务的温度——当志愿者协助老人在自动售票机上操作开票,当专用窗口工作人员放慢语速讲解改签流程,技术革新便有了人文底色。这种"线上为主、线下兜底"的设计,既满足了多数人的便捷需求,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出行权益,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发展理念。

       改革深化中的治理智慧。从2020年电子客票全面推广,到2024年电子发票试点启动,再到2025年全面落地,铁路票据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小步快跑、稳中求进"的改革实践。这种渐进式改革既紧跟国家"数电票"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公众适应节奏,通过设置过渡期、完善服务链降低了社会成本。面对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电子发票将实现"不可篡改、智能核验"的升级,为多式联运票据互认奠定基础;而持续优化的适老化服务,也将让数字化红利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票据"有形"到"无形",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服务初心。从硬板票到电子发票,方寸之间的变迁,既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缩影,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在效率与温度的平衡中,这场"小票据"背后的"大变革",正书写着更具包容性的发展篇章。(湖北 周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