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绘就“凉资源”变“热经济”时代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量:154 发布者:周运华

        “出站就能感受到凉意,不愧是‘天然空调’!”重庆旅客张先生的感叹,道出了神农架暑运的火热密码。在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的盛夏,平均气温仅20℃的神农架林区迎来八方游客,而这背后,郑渝高铁无疑是串联起清凉与繁华的关键纽带。通车三年来,这条钢铁大动脉不仅让鄂西“凉资源”从深山中苏醒,更催生出蓬勃的 “避暑经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生动诠释“交通先行”深刻内涵。

        破局之路:从“望凉兴叹”到“说走就走”。曾几何时,神农架虽有“华中屋脊”的美誉,91.12%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夏日清凉,却因交通不便让无数游客“望凉兴叹”。这种困境并非个例,鄂西诸多生态优越的地区,都曾因地理阻隔难以释放资源潜力。2022年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截至今年7月底,湖北段襄阳东站至巴东站累计运送旅客1800多万人次,武汉到神农架的行程从“折腾一整天”缩短至两个半小时,“高铁+公交”的无缝衔接让避暑游真正实现“说走就走”。交通瓶颈的打破,如同打开了资源变现“金钥匙”,让曾经藏在深闺的清凉景致,成为触手可及的旅游财富。

         流量变现:从“客流如织”到“产业勃兴”。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滚滚人流,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暖流。暑运期间,神农架站周末车票常常“一开售就被抢空”,兴山县朝天吼漂流景区接待量三年间从21万人次跃升至38万人次,外省游客占比从三成增至五成;榛子乡的民宿住满了跨省避暑客,木鱼镇的民宿老板忙得脚不沾地,“8月客房6月初就订满”成为常态。数据更具说服力:2024年神农架林区旅游综合收入超40亿元,较高铁开通前增长近3倍;今年上半年沿线各站客流同比增长超10%,保康县旅游收入增长14.12%。从单一观光到“旅游+民宿+餐饮+特产”多元发展,高铁催生的产业链条,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创新赋能:“高铁+”激活多元价值。铁路部门的创新实践,让高铁的价值不止于“运输”。“武汉+神农架+襄阳”旅游计次票的推出,以价格优惠和灵活选择提升出行体验;“尧治河杯”网球邀请赛在云端球场举办,“高铁+体育旅游”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研学团队乘高铁走进自然,让旅途成为生动的“第二课堂”。这些创新打破了交通与产业的壁垒,让高铁成为串联生态、文化、体育、教育的纽带。在巴东县野三关镇,“一楼餐厅、二楼民宿、三楼自住”的生活新模式,160余个长期就业岗位、12000余人次临时用工的产生,更印证了高铁对城乡形态、就业结构的深刻重塑,让深山小镇焕发新的生机。

            服务为基:温情守护让旅途更有温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品质服务的支撑。从神农架站37条“必背清单”精准解答旅客疑问,到襄阳东站“襄遇・1080”品牌加开通道、重点帮扶特殊旅客;从景区直通车“无缝接驳”、平均等待不超15分钟,到团体旅客“专人引导、专区候车”绿色通道;三年间帮助找回遗失物品1800余件、服务重点旅客4400余人次…… 这些细节处的暖心举措,让高铁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温度的载体”。铁路部门以“做精客运”理念,将服务延伸到旅客需求的每个角落,用专业与真诚筑牢“清凉之旅”的保障线。

          郑渝高铁的实践是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它证明,一条高铁可以激活一方资源、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随着“高铁+”效应持续释放,鄂西的“凉资源”必将孕育出更火热的发展图景,为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写下更精彩的篇章。(河南 付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