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铁路分公司纪委:以“N+”监督思路 推动巡察整改见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赤峰铁路分公司纪委深刻把握政治监督内涵,将巡察整改监督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紧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与公司党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创新“N+”监督思路,构建“集中反馈—重点督办—实地评估—日常监督—成果转化”全链条监督体系,推动巡察反馈4大类42项问题清仓见底、整改成效落地生根。
(一)紧扣主体责任“牛鼻子”,以精准监督压实整改根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推动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作为监督首要任务,通过清单化、协同化、靶向化监督,确保整改责任层层传导、落地见效。一是清单化明责,织密监督网络。对照巡察反馈问题和党委“问题—任务—责任”清单,梳理形成“1+5”监督台账(1个总台账统筹全局,5个专项台账分别聚焦党建、经营、安全、项目、审计领域),将42项问题拆解为138条监督要点,逐条明确监督标准、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实现“问题到岗、责任到人、监督到点”。二是协同化破难,凝聚整改合力。针对白音华一号矿联络线推进缓慢、大木头沟违法用地整改不彻底等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的复杂问题,牵头建立“纪委协调+职能部门联动”攻坚机制,先后3次组织专题协调会,督促明确包联领导、责任部门、整改节点,推动打破部门壁垒,确保复杂问题有人抓、有人督、有进展。三是紧盯“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通过巡察整改专题会、专项督查等方式,重点监督党委书记履行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情况,督促带头认领分管领域23项问题,带头研究解决制度修订滞后、党建业务融合不深等难点问题8个。截至目前,42项问题已完成整改40项,完成率达95.2%,推动健全完善制度43项(修订32项、新增11项)。
(二)立足监督职能“主阵地”,以立体监督推动整改落地
坚持全流程介入、多维度发力,综合运用常态化监督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整改不走过场、不打折扣。一是常态化跟踪,拧紧整改链条。实行“周跟踪、月督查、季通报”机制:每周通过查阅资料、与责任部门负责人“一对一”沟通,动态更新整改台账;每月联合整改办开展实地督查,重点核查制度执行、责任落实等情况;每季度向党委和整改领导小组通报监督结果,确保巡察反馈意见条条有整改、件件有回音。二是多元化督查,严把整改质量。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调研+个别谈话+实地查看”方式,深入责任部门(车间)开展督查7轮次。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四审”程序:责任岗位自查自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分管领导签字审、纪委专题会审,确保整改“不缺项、不漏项、不虚假”。三是坚持结果导向,巩固整改成效。对已完成的40项整改问题,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从“是否形成长效机制”“是否解决根本问题”等维度开展“回头看”,发现并督促整改“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反弹隐患2个。针对未完成的2项问题,由纪委书记每周与包联班子成员沟通进度,全面推动问题。针对未完成的2项问题,由纪委书记每周与包联班子成员沟通进度,并通过清单化跟踪、节点化督战,确保按计划推进整改。
(三)聚焦成果转化“落脚点”,以长效监督深化整改成效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标本兼治。一是推行验收评估精细化。围绕主体责任履行、整改任务落实等评价指标,设置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测评、落实反馈意见评估、整改工作满意度测评3张表,全面量化巡察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扎实有效,避免走过场。二是系统化建制,堵塞制度漏洞。督促党委及主责部门深挖问题根源,针对“物资管理不规范”“财务费用管控不严”等共性问题,推动健全“大监督”“三重一大”决策等机制,完善《生产用车管理实施办法》《废旧物资管理办法》等制度11项,从源头上防范同类问题重复发生。三是常态化教育,涵养清风正气。选取巡察中发现的“承包商管理不规范”等典型案例,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活动3场,持续推动党员干部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下一步,赤峰铁路分公司纪委将持续深化“N+”监督思路,以钉钉子精神紧盯剩余2项问题整改,加大监督力度、提升监督效能,坚决杜绝“纸面整改”“虚假整改”,以高质量监督为内蒙古公司“绿色转型 奋进百亿”战略落地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国铁路网、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通讯员卢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