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贯鄂西 协同发展启新程
9月28日正午时分,G6855次列车稳稳驶入荆门西站,标志着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全长1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动脉,将襄阳与荆门的时空距离压缩至29分钟,不仅改写了鄂西地区的交通版图,更奏响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乐章。
交通枢纽的能级跃升,是襄荆高铁最鲜明的战略价值。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关键节点,这条线路向北衔接郑渝高铁,向南联动沿江高铁,与既有汉十、荆荆高铁共同勾勒出湖北首条高铁环线,串联起武汉、襄阳、荆门等9座城市。襄阳由此实现从“通道型”枢纽向“节点型”枢纽的质变,形成“四纵三横”铁路网络,铁路总里程突破873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宜城、钟祥等县级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襄阳东站日均客流预计突破5万人次,通达城市超170个,72分钟抵汉、4小时达京的时空新格局已然成型,湖北“九州通衢” 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高铁引擎的强劲轰鸣,正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能。在襄阳小河临港经济区,长泽船舶重工的新能源船舶订单可借助“高铁+港口”多式联运通达全球,企业负责人直言“武汉专家早发午至,技术交流效率倍增”。小河港作为汉江上的重要枢纽,借高铁之便强化了与武汉、重庆等长江流域城市的人才技术联动,而湖北华电襄阳发电公司则瞄准高铁带动的新区建设机遇,拓展电力市场新空间。建设期间,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等企业提供5400余吨接触网钢结构产品,更彰显了高铁对装备制造产业的直接拉动作用。从“交通流”到“经济流”的转化,在襄阳商务局策划的80余场促消费活动中尤为明显,针对荆门、荆州消费者的餐饮住宿优惠政策,正让便捷出行真正落地为民生福祉与经济活力。
民生温度始终是交通建设的价值核心。“襄荆如宾”特色服务与“一日游”列车的推出,让古隆中、楚皇城、漳河等文旅资源随高铁串联成线。隆中文化园借力推出“遇见诸葛亮” 实景剧本游,与宜昌、荆州的三国文化、荆楚文化资源形成互补,区域旅游从 单点发力” 转向“抱团发展”。对普通百姓而言,26列日常动车组与灵活折扣票价机制提供了多元选择,襄阳至荆州55分钟的行程较以往压缩147分钟,“早品襄阳牛肉面,午尝荆门蟠龙菜”的生活场景成为现实。这种看得见的便利,不仅优化了出行体验,更拓宽了就业、求学、就医的选择空间,让区域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襄荆高铁战略价值将随路网完善持续释放。待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建成后,汉襄宜“1小时高铁圈”将全面成型,“一主两副”中心城市间的产业互融、要素互济将迈入新阶段。这条桥隧占比高达84.7%的钢铁巨龙,承载的不仅是旅客与货物,更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期许。从汉江流域到南襄盆地,从都市圈协同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襄荆高铁正以其贯通之力,推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让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在鄂西大地强劲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