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慢火车:驶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列车
当印度人在网络上用中国扶贫火车上人与牲口同在的照片试图制造争议时,他们恰恰暴露了自身对中国发展理念的认知局限。这列被恶意曲解的“特殊列车”,实则是中国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最温暖的注脚,是连接城乡、助力脱贫的民生纽带,更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坚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广袤的西南山区与偏远边疆,至今仍运行着81对公益性“慢火车”。这些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列车,票价最低仅1元,全程票价大多不超过20元。与印度将贫困人口视为“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同,中国的慢火车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为群众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为农产品出山、山货进城搭建绿色通道。云南大凉山的彝族同胞通过慢火车将新鲜的菌菇、核桃运往城市市场,贵州乌蒙山区的村民借助慢火车将特色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
2023年数据显示,依托慢火车形成的特色产业链,已带动沿线超百万群众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人与牲口同乘的画面,不仅不是“落后”的标签,反而是中国尊重基层实际需求的体现。在交通不便的乡村,耕牛、家禽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资产。慢火车专门开辟“动物车厢”,既保障了农户财产安全,也为群众节省了运输成本。这样的“特殊设计”,折射出中国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发展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中受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慢火车正持续升级迭代。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如今的新型空调列车,从单一的客运功能拓展到“列车+电商”“列车+旅游”等复合模式。四川成昆铁路的慢火车上,乘务员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直播推介沿线特产;在广西黔桂铁路,慢火车串联起壮乡风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走进深山。这些改变,让慢火车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推动偏远地区从“交通末梢”转变为“发展节点”。印度部分人用静态的、片面的视角看待中国,却忽视了中国扶贫慢火车背后的动态发展逻辑。自2012年至2020年,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壮举的实现,正是依靠像慢火车这样无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民生工程。而印度所谓“不到两亿人被当作人”的社会现实,恰恰反映出其在社会公平与发展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中国的扶贫慢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它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着一个大国消除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当印度部分人还在试图用偏见制造话题时,中国的慢火车正载着万千群众,稳稳驶向幸福的远方。(武汉 周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