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为墨书华章 雪域匠心铸党魂 ——记新疆华电新能源项目优秀党员史少轩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苏卓 浏览量:148 发布者:

  七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新疆华电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220KV升压汇集站被肆虐的风沙与灼人的热浪裹挟,史少轩正和同事们猫着腰在设备间穿梭,专注地进行二次设备调试。滚烫的沙砾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空气里的热浪几乎要将人融化,他身上的工装早已被被汗水浸透,后背印出一片白色汗渍,却丝毫没放慢手中的动作。

  两年的戈壁坚守,史少轩的脸庞被晒的黝黑,眼角也经常沾着沙粒,却难掩笑容里的实在。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了兰州地铁、银川供水等多个项目,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获得认可,先后两次荣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雪域高原亮党徽

  “咱党员就该往最苦的地方去,在现场把党员的责任扛起来!”2024年10月,公司中标新疆华电天山北麓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当得知项目地处天山北麓无人区,全年8级以上大风超100天,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度,且工期十分紧张时,史少轩主动请缨:“我是党员,让我去!”

  这不是他第一次选择“最难的战场”。在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项目建设中,他曾顶着酷热徒步复测每基塔基,为抢工期连续52小时未合眼;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光伏项目上,他主动留守春节工地,顶着风沙优化施工方案,为项目节约成本17.6万元……这些过往的坚守,在新疆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中化作更坚韧的担当。

  2024年12月,项目进入微电网施工攻坚期,作为项目总工,史少轩白天在现场指挥,核对放线、接线、试验、调试作业,晚上与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当日现场复盘,安排明日施工计划。每次散会后,他常常独自一人加班,梳理图纸、整理方案,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饿了就啃几口馕,一连两个月,他都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资料员王伟看在眼里,夜深了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现场施工正是关键时候,我得把技术方案再优化一下,我是党员,更应该冲在前面。”

  项目所建标段微电网率先建成投运,业主竖起大拇指,生产经理张振华拍着史少轩肩膀:“跟着史总工干,再难的节点都有主心骨!”作为进场最晚的标段,项目还率先完成了微电网远控投运,业主现场赞叹不已:“你们是八家施工单位中工艺最精、速度最快且远控信息最完整的标段!”

  技术创新勇突围

  史少轩喜欢专研技术,不仅技术功底扎实,更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结合现场实际不断创新。

  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项目建设中,他主持宁夏首例35kV电缆穿越黄河施工,提出将架空线路优化为电缆线路,并增加钢套管。这一创新方案,不仅显著提升安全性,减少因外力干扰和导线暴露导致的触电与事故风险,同时增强可靠性,钢套管为电缆提供额外物理防护,减少机械损伤和环境侵蚀,整体提升了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关技术更是获9 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及中铁一局科技一等奖、陕西建设工程科技二等奖、中施企协微创新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他的这种钻研精神在新疆华电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上进一步升华。

  由于项目地处沙戈荒地区,地质复杂,传统设备难适应,加之作业人员水平不齐,微孔灌注桩作业的成桩一次合格率不高,返工不仅增加材料与人工成本,还延误工期,更为基础结构埋下安全隐患。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史少轩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提高微孔灌注桩成桩一次合格率》QC小组技术攻关,通过采用泥浆护壁防止塌孔,对传统设备进行改良,加强作业人员技术培训,严把全流程质控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保障了基础承载的稳定性,从根源上解决了安全风险难题。

  此外,他还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维护难度大、戈壁昼夜温差30℃的并网波动难题、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预警等,进行了《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风力发电机组塔筒清洁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复杂环境下可再生能源风光发电储能协同控制及智能运维技术研究》《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智慧工地环境监测系统开发及应用》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了多项实用性研究成果。

  扎根现场干中学

  2025年春节刚过,新疆华电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也迎来首台风机基础浇筑施工任务。此时,史少轩却对着图纸紧锁眉头:户外气温还是零下5度,风机基础体积大,怎样确保混凝土浇筑工艺质量?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一边翻阅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陆上风电场工程施工机组基础施工规范》《寒区混凝土技术指南》等13本专业书籍,逐一核对相关施工规范;一边与商混站试验室主任反复沟通,商讨降低水泥水化热反应、延缓混凝土初凝时间等方法。还专门跑到周边其他项目去现场“取经”,拍摄了300多张照片回来对比。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搭设保温棚、控制混凝土浇筑速率、优化浇筑顺序等措施进行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工作。

  2025年3月15日,在提前做足技术交底和施工安排后,80号风机基础开始浇筑。史少轩带着技术员葛鹏,拿着测温仪在4.5米高的基坑爬上爬下。“坍落度测试要在混凝土卸出后 15 分钟内完成,超过这个时间数据就不准了。”他边演示边让葛鹏上手实操,蹲在料斗旁细心讲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间及顺序尤为重要,混凝土坍落度会影响浇筑时间,造成质量隐患,需要逐车测试。”最终,经过近15小时的鏖战,项目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基础浇筑。

  次日,史少轩又投入到11.1MW风机吊装作业中。面对226m的风轮直径、120m高的塔架高度、176t风机机舱,他从认真学习风机部件机械安装手册、履带吊技术规格书、风电机组安装规范、吊装安全技术等资料着手,带领技术人员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零件都研究透彻,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风机吊装专项方案》的审核、落地、检查等工作。2025年4月30日,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完成吊装,并一次验收合格。由他主编的《风电机组安装全过程管理表单》也成为公司相关作业的标准化模板。

  天山北麓的风,吹不散他扎根一线的脚印;戈壁滩上的星,见证过他无悔的坚守。从黄河到沙漠,从宁夏平原到西域雪山,史少轩用每一步跋涉,每一次拼搏,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工作中的史少轩